日前,沐鸣平台从2017年河南爱故乡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获悉,我会副会长赵长海被评为年度特殊贡献人物。
赵长海,男,1967年生,河南浚县人。1988年中山大学图书情报系毕业。在版本学、图书史、古籍整理及中原文化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绩。为中国古典文献学、近现代史、图书馆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第六届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2013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长期从事河南文献及中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个人收藏河南地方文献四万余种,与图书馆合作开办河南文献阅览室,免费对外开放。被誉为中州私家收藏之冠,仅各类名人手稿即有五千余部。创办河南文献网站,以其特色和专业性,受到国内外学人好评,浏览人次达数千万。其丰富的河南地方文献收藏及深入研究,对推动河南各地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搜集整理,有极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是中原文化研究,河南地方史志编纂,乡村文化建设基本的文献保障。其数量可观的民国乡村自治图书资料收藏,是开展新时代乡村建设研究的宝贵文献。
出版专著二部,《新中国古旧书业研究》55万字;《王越集校注》(中州名家集丛书)59万字。主编《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46万字。200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古旧书业”,为古旧书业理论研究开创性之作。《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专题介绍,《藏书报》《图书馆报》等均曾专题报道。获得200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全国高校古工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二项。
河南文献阅览室,深藏于郑州大学北区图书馆内,在国内文献学界及省内文史圈儿,声名远播。其创建者就是图书馆赵长海研究馆员。赵长海自谓乃一介书生,故名其书斋曰“三平室”,沐鸣采购方案即甘愿平静、平淡、平凡。但其数十年锲而不舍,所建立的河南文献阅览室及惊人的藏品,却不那么平凡。其沉浸书海,所规划的书文化及中原文化研究系列,却不那么平淡。其名“长海”,而力求“三平”,则一定有很多趣闻故事。
藏以致用,根植中原
赵长海,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1988年到郑州大学原工学院图书馆工作。当时正值修志高潮,但在郑州,许多新修县市志却被作为无用之物丢弃处理,很多人还根本不知道县市志为何书,有何用?人弃我取,于是赵长海便开始搜集河南方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南搜北淘,现其个人收藏河南地方文献,图书计有四万余种五万余册,手稿、信札、档案等资料十几万件。主要是河南各类地方文献图书资料,大到各市县方志、年鉴、党史、文史资料,小到村镇街道志及一族一姓的家谱资料。凡有关河南的一切资料均留意焉。甚或有时碰到河南的各类招商目录、文革小报、电影宣传资料、门券等亦一概收藏。附带搜集内部资料及外省史志,至今已搜集到外省县市志数千种,全国文史资料数千种。
其门类之全,数量之巨,被誉为中州私家收藏之冠,仅各类名人手稿即有五千余部,其中不乏国内一流学者和作家的作品,如苏金伞、李凖等河南大部分作家的手稿均有入藏。王永民首次出版的《五笔字型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即入藏此处。其他如《辞源》近百年修订手稿数百本,修订卡片手稿数十万张,基本囊括了七八十年代国内语言文字学界著名学者的手迹,仅河南当时《辞源》修订参加人员即有200余位之多,郑州大学亦有多人参与编纂。古籍稿抄本则有乾隆稿本《脉理明辩》,咸丰十年附有彩绘图稿本《弹弓秘谱》,著名文学作品《歧路灯》抄本,带有五彩绘图的《药性节解》手抄本等,均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价值。
红色文献,是当今收藏圈及图书馆界十分关注的文献,其所收藏的解放区文献有数百种,如仅出数期的《中原画刊》、延安抗战书店出版物等;民国期间河南部分出版物,如《禹县县政实施概况》、《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等,是研究民国河南自治情况的重要资料。民国时期原始档案一批,如民国期间焦作中福联合公司的档案,华新纺织公司的档案,抗战期间河南各银行账目,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部分档案等,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日军侵华时期满铁调查资料数百种,许多为打印件及油印件,多数带有晒制图,为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证资料,同时也是当时农村等的第一手详实调查资料。河南省及周边省市的手绘地图数千幅,如解放初期对基督教、天主教调查绘制图数十幅,是研究河南省基督教珍贵的资料。
以上所有资料,大致有图书馆标准书架150余架之多,共计5万余册,如此系统的资料,是许多图书馆纵然花费多年时间和财力也难以达到的收藏效果。长海虽则富于藏书,但一向低调简朴,为人敦厚,行事慷慨,于读者更是毫无吝惜之态。淘书著述之暇,与三五文友书朋或远足,或小酌,海阔天空,纵谈古今,颇有古仁人之风。
为使这批系统的文献资料发挥更大作用,赵长海在上世纪末与郑州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办河南文献阅览室,免费对外开放,对于宣传河南、研究河南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供本校师生充分利用外,国外一些学者也常慕名查询资料,如美国一学者为研究鄂豫皖革命根据,前后数次前来查阅;泰国一学者为研究河南真空教,多次联系。国内学者前来查询的更是不计其数,如山西一大学教授研究古代渠政管理,长海为其提供了自藏一渠册稿本复印件;北京大学个一著名学者研究古代城建史,特地前来查询有关城池图;河南师范大学一学者研究戏曲曲艺音乐,在河南文献室先后复印上百本戏曲曲艺志。长海对于文献从不自秘,认为人与书亦自有其缘分,为书找人亦自能乐在其中。
为加强宣传及文献利用,长海还创办有河南文献网站,总浏览量已达千万余人次,以其特色和专业性,受到国内外学人的关注。其所负责的“河南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为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十五”重点项目,其第二期及第三期建设,先后于2007年和2012年获得验收通过。该数据库现包含7个子数据库,数据量达8万多条。通过以上整理和宣传,河南文献已真正成为了解河南的助手和向导,探索河南奥秘的文献中心。对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中原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文献保障,也可说是河南省一项基础性文化工程。
盛世收藏,但大规模收藏地方文献的个人尚不多见。主要是地方文献范围广泛,所需资金及占用空间都很大,需对本地历史地理人物有深入的研读,需具有一定的版本鉴别功力,方能事半而功倍。但地方文献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对本省经济文化发展有支撑作用,亦是进行乡土教育的最好教材。
赵长海之所以走上收藏河南地方文献之路,除了浓烈的乡梓情怀和对中原厚重文化的迷恋外,也和其“屠龙不如杀猪”的藏书思想有关。长海在大学受过古籍整理、古籍版本鉴定等专门训练,但在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期,除北京及少数大城市的古籍书店,他感到收藏古籍图书不过是“屠龙之技”。屠龙虽则技艺高超,但缺少用武之地;杀猪看似卑浅,实则广益民生。业余时间即倾力搜集河南文献,并自嘲为“杀猪营生”。“屠龙不如杀猪”和读书藏书放在一起,虽不免有唐突文献之嫌,但杀猪却非易事。地方文献之完备收藏,极为不易,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将之喻为要图书馆长、省长去做,才能做好的事情。其实,若以广义地方文献的概念,即使让一省之长去做,也未必能够全部入藏。长海以一己之力,能有如许贡献,确是大不易事。
因河南文献特藏在国内的广泛影响,河南电视台、《大河报》、《郑州日报》等媒体先后以“河南文献保卫战”、“四窟藏文献”等多次报道。
也正因有如此丰富的藏书,加之其长期的学术积累及刨根问底的实证精神,他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全国高校古工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二项。多部著作获得重要奖项,并被评为第六届“河南省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