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柳州市民曾昭才主持编修的曾氏支系族谱——《曾氏传家宝箓》终于印刷成型。为了修谱,他前后耗费了11年时间。在修谱过程中,他遭遇了一场30多年的“重逢”,也了解到不少和柳州相关的历史典故。
旧货市场淘到老族谱
2013年5月,族谱收藏专家郑节余来到柳邕旧货市场“淘宝”。不过,他在很多旧书摊都没有找到合心意的东西。准备离开时,郑看到一门面门口桌上摆有几本旧书,其中一个残破的毛笔字手抄本引起了他的注意:封面上写着一个“柳”字,里面内容记载的是曾氏族人的谱系资料,字迹很漂亮。
郑对族谱颇有研究,很快断定这是一本民国时期柳州本地的曾氏族谱手抄本,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价值。不过,为了防止老板知情后“坐地起价”,他故意说可以买回去给孙子当字帖,沐鸣新闻以近百元的价格买了下来。此后,因为忙,他也没有时间好好研究,这本族谱的来历就成了迷,直到一年后才揭开。
2014年的一天,正在忙于修族谱的曾昭才找到郑节余,希望看看其收藏的曾氏族谱。拿到郑“淘”到的那本老族谱后,曾昭才大吃一惊:“太巧了,这就是我们支系的老族谱,封面那个‘柳’字便是当年我写的!”
曾昭才于1946年出生于柳州市白沙村,1976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无线电专业,同年供职于柳州无线电元件一厂,1985年任副厂长。1990年,曾昭才到广东省佛山市工作,2007年在广东退休返柳。从年轻时开始,他就对自己的姓氏来历很感兴趣,只要碰上有关曾氏历史的书籍,他都要买回来研究。
白沙村的曾氏族人源自柳江县百朋镇官塘村支系。2004年清明时,曾昭才在村里发现了一本老族谱,这是民国时期一位前辈从福建的曾氏原籍地抄回来的族谱誊抄本。当时,他就萌发了再修本支系族谱的念头,仅有的老族谱就是他修新谱的蓝本。而郑节余买的那本族谱正是那位前辈从福建抄回来的原本,比曾昭才手里这本记载更为详细。巧的是,沐鸣代理的家谱1980年时,曾昭才就曾在本族老人那里见过这本族谱,还在上面写了个“柳”字。不过,这本族谱后来不知去向,没想到30多年后再次出现在他面前。
坚持多年完成“传家宝”
据记载,官塘村曾氏各房的开基之祖,皆出自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法海坑(地名),一世祖名叫曾宜旺。其后人或为兄弟、或为叔侄、或为父(母)子,先后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迁徙至柳江县百朋镇官塘村,并在此繁衍生息。此后,又有族人陆续从官塘村迁往各地。
曾昭才的祖上曾开宝是白沙村曾氏的开基之祖。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年仅16岁的曾开宝背负着父亲的遗骸,与堂兄曾开章从漳州市南靖县法海坑来到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今柳江县)官塘村安家。清咸丰年间,曾开宝带着4个儿子又从官塘村迁至柳州府城北关外十五里处的秦拱村(即今白沙村八队)。至今,白沙村的曾氏族人已繁衍至第八代。
曾昭才根据老族谱整理了本房谱系资料,并找到官塘村来往密切的一房族人,完成了这两房的族谱初稿。2004年国庆假期,还在广东工作的曾昭才就带着族谱初稿前往福建漳州南靖县寻根,他也想看看发源地的族谱是否和自己手里的族谱对得上。他来到高港村的曾氏发源地,见到了有近600年历史的曾氏祖祠。后来,他又几经辗转,找到了本支系的源头法海坑。通过当地族人的族谱,他进一步丰富、补充了自己资料。
退休回柳定居后,曾昭才数十次前往官塘村,不厌其烦地找宗亲们收集资料,甚至直接到坟山,将所有先人的墓碑文字抄写记录下来。中途,因老伴身患绝症、去世,修谱工作中断了一段时间。从丧偶的悲痛中走出来后,曾昭才又继续这一工作,不计回报地费时、费力、费财,终于在自己迈入古稀之前,完成了本支系的族谱。
曾将这本族谱定名为《曾氏传家宝箓》,就是希望能够成为今后祖宗公德、弘扬本族优良传统、启迪后代的“传家之宝”。
老族谱作者父子皆名人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曾昭才发现,老族谱的作者、前辈曾纪凤和儿子曾广禄都是本族的名人,曾作出过历史贡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纪凤出生于柳江县百朋镇官塘村人,后毕业于柳州中学(柳州高中前身),属于村里难得的知识分子。考虑到官塘村地处偏僻,孩子们上学不方便,他在1917年创办官塘小学(现依然存在),并担任首任校长。因办学有功,当时的马平县知事候绍邺为其授予银质金色奖章。
1921年,曾纪凤从军,跟随桂系军队由广西至广东转战千里,期间历职少校副官,留在广东三年。1925年,他回到官塘村休息,并于次年任官塘小学第六任校长,继续挑起全村下一代的教育重担。1943年,曾纪凤去世,被葬于官塘村灯火山。
曾纪凤的长子曾广禄是一名西医。1938年,曾广禄随军北上抗日,任职少校军医主任。1940年,在豫鄂会战中,国军溃败,曾广禄所在的战地医院来不及撤退,医生和伤员都被日军俘虏。国军伤员全部被打死,而作为医官的曾广禄因为还有利用价值,被关进了日军设在湖北沙洋的战俘营。
曾广禄并未因此绝望,而是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来谋划出逃。1941年3月的某个雨夜,他成功逃出战俘营,本来想盗取一匹日军军马离开,但他刚靠近马厩,马就叫起来,吓得他赶紧逃走。在日占区,为了避开日军,一路上他都是白天躲藏,晚上走。他经江陵县郝穴镇渡江北上,一直走到襄阳市太平店镇才进入第五战区的范围,全程100多公里,走了好几天。
听说曾广禄从日占区逃回来,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广西老乡李宗仁特地来看望他,并签发嘉奖令,授予其“抗日英雄”称号。1942年4月,曾广禄被编入“中国抗日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1944年6月回国。解放后,他先后在广西卫生厅、蒙山县人民医院工作,1976年退休回柳。1999年去世后,曾广禄也被家人葬在官塘村灯火山。
曾昭才在修谱收集资料时,找到了曾广禄当年的一个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他当年被俘、出逃的经历,还写了一些诗句了抒发心中感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很惭愧”。这个笔记本至今保存在曾广禄后人手中。
一些典故少有人知
据了解,官塘村支系的曾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柳江县百朋镇、进德镇、里高镇以及柳州市白沙村等地,拉堡镇勃村等地的曾氏族人,同样是从福建迁来的。之后,曾氏族人又四处迁徙,总数估计数万人。曾昭才新修的族谱里面,官塘村支系的曾氏族人至今有明确信息的就有2500多人。
在收集修谱资料过程中,曾昭才也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典故和历史,如“官塘”这个村名的来历等。据称,当年,曾氏祖辈刚从福建迁来官塘村一带,和本地的壮族人因一处作为生产、生活水源的水塘产生争执,双方僵持不下,都坚持是自己的。最后,官方介入,县官说:“你们谁都不要争了,这个水塘是官家的!”于是,此后,这里就被称为官塘了。
而曾昭才祖上迁来白沙村,为何当时被称为“秦拱村”,他也进行了考证。原来,秦拱村在清初只有秦、拱两姓人家,故名秦拱村。至民国时期,秦拱村分为上秦拱和下秦拱。1950年后,上秦拱改为白沙村上秦拱屯,下秦拱改为白沙村下秦拱屯。不过,当时村里主要是曾氏族人,秦、拱两姓几乎没有了,村中一糖厂还被俗称为“曾家糖厂”。1958年后,上秦拱屯改为白沙村六、七队,下秦拱屯改为白沙村八、九队。
曾昭才了解到,包括曾氏在内,柳州的很多姓氏都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来的,即使有些是从广东迁来的,其源头也在福建。为什么他们要千里迢迢来到柳州呢?曾昭才去到福建寻根时,找到了原因:当地多为丘陵山地,适合种植庄稼的土地很少,当地人现在也以种植水果为主。在当年,因为族人繁衍越来越多,可耕种土地无法养活这么多人,一些族人不得不外出谋生。当时的广西属于未开发地区,外来人口开荒出来的地就归开垦者所有。先到者安顿下来之后,又叫来家人、宗族兄弟,规模越来越庞大。
曾还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在官塘村支系的曾氏族人当中,只有官塘村本村至今依然保持说闽南话的习俗。官塘村的曾姓族人都会4门语言:和外地人可以讲普通话,和壮族人讲壮话,平时还讲柳州话,但同村族人之间一定是讲闽南话。村里的小孩还在牙牙学语时,就会由父母、长辈教说闽南话。而就在几里开外的拉寨屯,这里同样是从福建迁来的曾氏族人,但现在他们已不会讲闽南话了,只有家人之间的称呼仍沿用闽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