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天富总代理-收益的专家 联系QQ8599183

我国最古老的沐鸣注册登录姓氏扬州都有 鉴真本


 
我国最古老的沐鸣注册登录姓氏扬州都有 鉴真本姓“淳于”在扬早已消亡

 
  近日,本报报道了《扬州至少有127个孤姓》,沐鸣怎么样?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扬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已走过2500年风雨,既有过“扬一益二”的繁华,更有着“扬州十日”的。扬州户籍专家沙永祥研究认为,繁华与沧桑的背后,必然有着大量人口的集聚与逃亡,也必然带来姓氏的发展变化。扬州姓氏的传承与战争、经济和民族融合是分不开的。
 
  【扬州姓氏的古老】
  伏羲氏的“风”姓扬州都有
  查看扬州的姓氏,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伏羲氏的风,上古八大姓中炎帝的姜、姚、嬴姓,黄帝的姬姓等,远古神农氏的公孙、黄帝的轩辕、燧人氏的火、尧、舜、禹等姓氏在扬州都有迹可寻。周朝时,扬州地区有古“干”(通“邗”字)国,“干”可能为扬州当地最古老姓氏之一。古代夜郞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扬州有此姓存在。
 
  上述列举的姓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始祖朴素的姓氏观。与此同时,扬州还有着不少地方特色的姓氏,如夷、迮、鸦、第等。
 
  【扬州姓氏的多样】
  左唐是扬州第一位犹太进士
  西汉王朝实行“与民生息”政策,使汉代扬州人口大幅度增加。唐朝前期,江南经济发展,至唐中叶,扬州以其濒江通海、运河贯通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国际性商业贸易港埠。约在唐永微二年,教正式传入中国,后传入扬州。公元前八世纪前后,大批阿拉伯人陆续由海路来华,有的在扬州定居,留居经商者多达5000余人,现在扬州人常说的“波斯献宝”、“别宝回子”等俗语都来源于当时在扬州经商的波斯人。如今这些俗语已带有一定的贬义,但也表现了当时扬州城里波斯人的影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哈丁墓建于南宋末年。据传,普哈丁系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来扬州传教,新建了仙鹤寺,德祐元年(1275年)7月20日病逝,遵其嘱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墓域葬有普哈丁、法纳两墓亭及其他多人坟墓,墓碑上刻文:“宋德祐元年西域至圣一十六世后裔大先贤补哈丁;宋景炎三年西域先贤撒敢达,明成化元年西域大贤马哈谟德,明成化五年西域先贤贾玛鲁丁,明弘治十一年先贤法纳”,上述姓氏在扬州都有存在。
  明弘治八年,扬州籍犹太人左唐在南京考中举人,次年在北京考中进士,这是有史可稽的扬州第一位犹太进士。多、阿、图、那等多姓氏都带有鲜明宗教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色彩。
  盐商带来亢、汪、江等姓氏
  明清两朝天下有钱盐商俱在扬州。明末清初的山西亢氏在扬业盐数代,曾在小秦淮河畔购房数百间,绵延一华里多,可谓繁盛一时,现在扬州也有与其有关的“亢”姓存在。至清中期,徽商在扬州占绝对统治地位,如汪应庚、江春、鲍志道、黄至筠等等,不但为扬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不少后代也在扬州生存发展,丰富了扬州的姓氏。
  偶、雒、綦都是外来姓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在仪征创办化纤工程,外省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及眷属3万余人迁入。扬州大学和江都邵伯油田开发,外地大批专家学者、技术工人和配偶迁入,如偶、雒、綦、郇、星姓等。近些年,全国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加剧,扬州这些年又新增加了殳、客、加、西等姓氏,仅复姓,扬州就增加了呼延、轩辕、上官、令狐等16个。
 
 【扬州古老姓氏断代】
  邗、淳于等姓氏都已消失
  扬州姓氏,史无详载。上古时期扬州为夷狄之地,有史可考的诸侯国最早为邗国,按照姓氏来源的习惯,理应有大量“邗”姓人口存在,但实际上,从2010年我市最后一位“邗”姓公民改姓起,该姓氏在扬州已经消亡。
  唐代鉴真大和尚六次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名垂青史。他的本姓“淳于”,但扬州此姓氏早已无法找寻。看看扬州的人口发展情况,可以明显个中缘由。
  扬州境内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记录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广陵国领4县人口达14万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万人。唐天宝到贞元年间,扬州府人口达47万人。有史记录扬州城最少人口是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周世宗亲征南唐,南唐知东都必不可守,遣使悉焚扬州官府民舍,驱民至江南,周兵至,城中只余癃病者10余人。宋大观年间因宋金之战仅剩6.3万人。元末战乱,扬郡人口锐减,1376年为57万人。明末清初的战乱又使扬州人口下降,著名的“扬州十日”,导致扬州的人口锐减,至雍正六年(1728年)扬州府领7县,仅有25万人。此后,清王朝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嘉庆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万人,这也是古代扬州人口的最高纪录,但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又使扬州生灵涂炭。
 
  扬州姓氏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频繁的战争和天灾使原住民生存繁衍异常艰难。民俗专家韦明铧介绍,历史上在元明之交的时代,扬州城里贾、马二姓曾经是主力军。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正处于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民间曾有说法,当时扬州城的土著居民,有很多都因为战乱等流散、消亡,而城里面有两家人,家族人员因为机缘巧合存留了下来,也留在了扬州城,因此在当时,扬州贾、马二姓,曾是大姓。但现在这两姓氏人口在扬州均无优势可言,贾姓在扬州仅排名94位,人数不足万人。
 
  【扬州姓氏的融合】
  扬州少数民族已增至50个
  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多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扬州更是如此。“赫连”姓氏是标准的匈奴姓氏,其祖先赫连勃勃建立了匈奴的最后一个王权大夏国,公元413年夏亡后国人四散,现全国此姓都偏少,扬州却有12人,均为汉族。
 
  史载,唐总章二年(669),徙高丽人38200户安置于江淮间空旷之地,沐鸣家族纪事是有史以来一次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向扬州地区迁徙聚居的事件,为唐代扬州“扬一益二”的盛世繁华奠定了人口基础。
 
  在扬州,有着一个西域民族名字命名的村庄,那就是江都区大桥镇波斯村。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波斯六家庄,荞面疙瘩汤”。这说的是波斯庄有一条老波斯河,全长20公里,沿河六个村庄,都曾住过波斯商贾。荞麦则是他们的主食,原产于中亚地区,由波斯人传来中国。如今当地还广种荞麦,附近饭店里也有荞面疙瘩汤、荞面薄饼、荞米粥等,别具风味。“佴”(音“奈”)作为一个全国较为罕见的姓氏,在扬州有近2000人,相当一部分聚居在该村。虽与汉族融合多个世纪,但不少“佴”姓居民仍保持着高鼻深目的波斯人特征,说明“佴”姓可能是一个拥有波斯血缘的姓氏。
 
  建国初的1953年,扬州仅有回、满、苗、蒙古、朝鲜等5个少数民族。随后扬州走向复兴的步伐,优美的创业环境也吸引了不少少数民族人士来此安家落户,民族融合进程不断加快。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扬州少数民族增至26个,共计8551人。到2015年初,扬州少数民族也已经增加到了50个,人数也达到了25306人。由于各民族,特别是、藏等族和汉族的姓氏有很大差异,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姓氏的不断增加。
  从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员流入对姓氏的影响情况来看,瑶族带来了盘姓、义姓,傈僳族带来了波、蜂、雀、恰姓,傣族带来了刀、罕、俸姓,朝鲜族带来了河姓,回族人带来了回、黑、可、虎、达等姓,哈尼族带来了当姓,阿昌族带来了们姓,白族带来了三姓,彝族带来了里、传、阿姓,藏族则带来了佛、尼、次、珍等姓,极大地丰富了扬州的姓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