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天富总代理-收益的专家 联系QQ8599183

百年三姓义学堂难作沐鸣注册登录古 书声尚绕梁



 
百年三姓义学堂难作沐鸣注册登录古 书声尚绕梁
 
百年三姓义学堂难作古书声尚绕梁,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沐鸣登录注册崖州城启晨坊(起元村)尹、卢、林三姓族人为
  
  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崖州城启晨坊(起元村)尹、卢、林三姓族人为了自家子弟的教育,合力建起了三姓义学堂。从此,起元村里有了朗朗书声。然而,已过百年的义学堂如今再无小童的嬉戏与朗读,只遗了断壁残垣。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尊礼重教的传统在古崖州人民中一直存在。然而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发展到最后阶段,崖州人才也逐渐萎落。有史料记载,整个清代崖州无一人中进,其中崖城籍人仅有1人中举,恩贡3人,拔贡5人,岁贡20人,著名文人也没有前朝多。
 
  这让崖州有志之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起晨坊中一些有实力的姓氏大族为了重振教育,几家凑一块,集资办学、广置学田、捐献膏火,建一个学堂供族内子弟启蒙求学。“三姓义学”学堂就诞生在这个背景下。
 
  “三姓义学”学堂建成当年有着怎样的盛况,后来又是怎么变成了居民之家,如今作为三亚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垂垂老矣的清代古建筑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起晨坊里响起朗朗书声
 
  带着这样的好奇,记者走进了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崖城起元村内的“三姓义学”学堂。这所中轴对称、砖木结构的古代私塾,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从1886年建成至今,已经度过了129个年头。当年,起元村的名字叫起晨坊,是古崖城城东一片人口密集的街坊。住在这里的居民中,尹、卢、林为坊间三大姓,人口众多,也颇具经济实力。光绪十二年,三大家族合众鼎建了这所学堂,供三家儒童免费启蒙,于是学堂就起名为“三姓义学”。
 
  记者翻阅史料发现,曾经的义学堂坐西向东,沐鸣娱乐做什么的?由门楼、天庭走廊、中亭、正堂、仓房、厨房、围墙7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今时今日再来看这所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和香火炊烟熏陶的义学堂,建筑结构仅保留了约三分之二,门楼、天庭走廊、中亭和正堂还矗立在原处,总面积缩减为156平方米。
 
  站在三姓义学堂前,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门楼,“三姓义学”四字直接书写在门额上,两旁对联已经残缺,但保留字迹为黄底红字,仍然十分清晰鲜艳。三亚文物保护工作者何擎国作为记者此行的“讲解员”,介绍了将对联直接书写在墙上的深意:原来这是当地特有书写方式,用一层黄土浆做底,在上面直接写上字,这种方式能够十分有效地对抗海南潮湿多风雨的气候。如果对联是用木板刻好挂在墙外,很可能会在台风中被吹走,或是在潮湿气候下腐坏,那么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这些珍贵的书法笔迹了。
 
  况且,书法的作者还不是一般人,他就是同治十二年拔贡的何秉礼,出生于起晨坊,也是清朝年间崖州地区鳌山书院的院长。何秉礼的一生致力于推广崖州的文化教育,培养了多名文人学士,“何秉礼是我高祖,很受当地人的尊敬,崖州古城多处古建楹联、碑记、谱牒等都留有他的墨宝。”何擎国说,他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最难保存的就是古代字画,留存在三姓义学堂墙上的对联和字画,都是十分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从三姓义学堂门楼上的留墨看,仿佛也能感受到何秉礼当年对民间兴教助学之风是喜见的。
 
  记者顺着中轴线走进这所学堂,一路看去,青砖墙基、灰塑门洞、绿釉瓷砖雕花窗、墨黑瓦檐……细节之处无一不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在中亭的墙顶,“二斗会棋”、“钓鱼图”、“春牛图”等彩绘画卷有些斑驳失色,洋洋洒洒的族训写在中亭两侧粉红色的墙壁上,意为告诫族中子弟,好好读书,好好做人。中亭也是当年儒童们上学的地方,记者耳听何擎国的讲解,眼看这处处细节,不断想象着百年前这里,曾有过怎样书声漫漫、香火绵延的景象。
 
  “这个族训是我们修复过的了,以前‘破四旧’的时候,村里人用灰浆把墙上的字蒙住,1985年全国文物普查时,我们用刷子一点点重新复原到你看到的样子。”何擎国指着墙上还有些模糊不清的族训告诉记者。
 
崖州城自古没有失学儿童
 
  何擎国介绍,义学堂建立的初衷是教化族中子弟,但为了让更多的少年开蒙识礼,义学堂渐渐向外姓子弟开放,可谓是起晨坊的“私立小学”。不过那时候的学生是免费入读的,虽然如此,知书达理的人家还是会在新开学之际,给老师封一份“束修”,或是谷子,或是咸肉条,以表对老师的敬意。起晨坊的年少弟子,都是在这里接受四书五经的启蒙教育,从而踏上了今后的求学之路。
 
  可以说,三姓义学堂作为清末年间崖州地区私学的代表,与官办学宫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儒家教育体系。直至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广推西学教育体系,三姓义学堂作为封建社会传统儒教的缩影,步入现代后,就渐渐式微了。但是正所谓“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学堂给当地人民教化启蒙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存在着。
 
  “崖州城区从古至今,基本没有失学儿童,这和当地人重视教育的传统有关,无论粮食多紧张,再穷再苦,都要让孩子读书。”何擎国说,三姓义学堂为当地启蒙教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是三亚民办小学教育的缩影,也是当地人尊学重教的象征。
 
  “起元村里出过造原子弹的科学家,很神秘的,还有在海外留学的博士呢。”村里的老人说起这些,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三姓义学”学堂将“重生”
 
  三亚市博物馆馆长孙建平认为,三姓义学堂作为当地民办私塾,起到启蒙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在崖州地区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为探讨海南教育史,尤其是民间创办学堂的历史背景、起源发展、学堂建筑形制等,提供一定的实物依据。
 
  听当地人介绍,三姓义学堂目前属于私人所有。这要上溯到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时期,学堂的产权被分给当地村民尹学斌。如今学堂产权由其孙子尹源鹏继承。上个世纪90年代,住在义学堂内的居民开上了拖拉机。为方便农用车进出学堂,家人把学堂门楼的门槛拆除了,对联下方的砖石也遭到撞击性破坏,导致两侧原本完整的对联被撞缺了一半。在2014年海燕强台风袭击海南时,学堂再次受到波及,直接导致中亭屋顶部分垮塌,正堂承重梁断裂。由于这许多原因,让学堂年久失修渐成危房。
 
  好在2006年,三姓义学堂被评为三亚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由清华大学专家设计的修复方案已通过审批,并招标成功。最近,三亚市政府又召开了专题会,研究“三姓义学”学堂的保护修缮问题,将尽快启动对“三姓义学”学堂危情部位的抢险加固工作,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学堂进行保护性翻修,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次来到起元村,会看到百年前的三大家族共建的学堂可以完整如初、重现于世。
 
延伸阅读
 
  崖州乡贤何秉礼
 
  何秉礼(1832-1892),字竹筠,别字典三,号修崖,乡谥文正,崖州起元人(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十三岁怙恃俱失,次年兄嫂俱卒,年少独居,长潜力学。十九岁补博士弟子,随食禀气,同治十二年(1873)选登癸酉科拔贡。次年北上朝考,赴部授职教谕,保举五品衔。不仕,返乡讲学,历掌鳌山书院课艺,即任院长兼讲学,崖州名士多为其学子。同治十一年(1872),与咸丰恩科举人吉大文等乡贤倡捐重修崖州学宫,形成定制。光绪十五年(1889),提议知州唐镜沅立钟芳故里碑,即“明少司徒钟筠溪先生故里”碑,鼎建“还金寮”,修建热水池既济亭等盛举,并参与规划设计、书写碑刻、楹联、题诗。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州钟元棣欲续修《崖州志》,幸得何秉礼家献出家藏手抄孤本方得重修传世。何秉礼为倡兴地方教化、传存崖州史志作出了重要贡献。